第1335季【浙韵小语】真听,真思,真学 ----听肖培东《一颗小桃树》有感
点击蓝字
关注我们
浙韵心语
肖特说:“融,是最好的教学悟性。”在这个融的过程中,唯有“真听,真思,真学”,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!
真听,真思,真学
----听肖培东《一颗小桃树》有感
文/牛红梅
对于肖培东,虽然早有耳闻,但是却没有关注过。因为他是初中语文老师。
之所以想写他,而且特别想写,不是因为他的人,而是因为他的课。因为“浅浅教语文”早就深得我心。更因为“融,是最好的教学悟性”融进了我的课堂,我的生活,我的心。
肖特上的是七年级的《一棵小桃树》。学生年龄与我通常所带的五六年级学生相近,教学方法也与我平常上课的方法相仿,更重要的是,我从他轻轻浅浅的教学中窥到了一点瑕疵,让我更能感受到课的真实和接地气。所以,我要认真地,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写写这节课。
先从大家的评价写起:
课后,听很多去年参加过年会听过肖培东老师上课的老师说:“去年比今年的还要好。”
询问同去的翠莲老师的女儿有什么收获,她是作为学生参与的,而且在这节课上表现很赞,我想她的发言更有分量。她说:“感觉跟没讲完。就是主要讲了第四自然段,后面的就没讲啥。”
这个女孩说的可能也是众多学生的感觉,同时也是老师们认为没有去年上的好的原因。虽然我没有听过去年的课,但是,我能读懂那些老师认为今年的课没去年好的原因:那肯定是没去年的课精致,好看,痛快,过瘾,也就是那位女孩所表达的“头重脚轻”的感觉吧。
再从自己的思考谈谈:
我认为不同文本的特点和属性决定了教师处理文本的方法,以及这节课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味道。老师们之所以有这样感觉,是因为对所有文本的期待值一样。所以,我认为今年的课与去年的课没可比性。如果硬要比的话,那便是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的不同魅力的较量了。
《一颗小桃树》是一篇自读课文。肖特尝试让学生借助批注的方法,上出自读课的味道。从一上课没有任何废话的直接导入,(同学们,今天我们学习《一颗小桃树》,这是一篇略读课文……)我就知道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。接下来,他抓住批注中的“文中多处描写了小桃树“没出息”这一细节”,抓住关键词朗读,品味,再朗读,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。这一环节重在抛砖引玉,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。接下来在文中其他地方划出相关词句来感受小桃树的没出息,并通过朗读来表达。这一环节肖老师的用意是实现由扶到放,由教到不教,从而达到学一篇而知一类的目的。
所以,“掌握自读课文的方法,教是为了不教。”是自读课文的最终目标。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。”我想这是肖老师上这节课的真正用意。
如果肖老师把这个文本当作精读课文处理,效果也许还会和去年一样精彩,但是自读二字就失去了意义,也偏离了编者的意图。
在这里,我不想人云亦云,赞美肖老师的课朴素无华,简约而不简单等等。因为我更欣赏他的勇气。敢于拿长期以来被老师们打入冷宫的“自读”课在这样大的场合下上,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!(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肖老师在“真语文”活动中也上的是这一课。)更难能可贵的是,虽然没有铃声提示,但是肖老师对一节课的时间把控很到位。四十分钟,不多不少。这是很多知名老师难以把控的。可能一般人只关注课堂质量,不去关注这个细节。但是我认为,这恰恰是肖老师“浅浅教语文”的关键。不花里胡哨,不旁枝斜逸,四十分钟还给学生,还给课堂,这“浅”便不那么简单了。
所以,肖老师不是为了“绚”而讲,也不是为了“炫”而讲,他是真正的为了语文而讲,为了语文教育而讲。
俗话说人无完人,那么课也不会有完美的课。听名师的课,如果我们仅是以欣赏的眼光,崇拜的心理,评价的态度去听的话,沉淀下来的也只有感想而已。所以,这节课我是以学生的角色来跟着肖老师学习这篇课文的,我和台上的学生一样,认真阅读,积极思考,再把自己心中的答案和同学、老师对比。所以,我听出了一些困惑。也许不妥,但是代表着我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思考。
首先,我认为肖老师对“拱”字的处理不成熟。记得当时有个女孩说从“拱”字可以读出小桃树的不容易。肖老师没有认同。接着,又找了个女孩,(也就是我开篇说的翠莲老师的女儿)她说:“虽然小桃树很不容易,但它还是努力生长着。”很显然,这两个同学的解读都没有表现出小桃树没出息。肖老师当时很机智地说:“为什么用“拱”而不用“顶”?”最终得出了小桃树生长条件恶劣这样的解读。可是,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,小桃树还能拱出来,说明它生命力顽强。怎么能说明它没出息呢?我带着不解又读了全文。
我发现第八自然段中也有个“拱”字。原句是这样的——弟弟说:“那株树被猪拱折过一次,要不早就开花了。”
也许学生理解不了上文的“拱”,但是读读这个句子,“拱”字的含义也就呼之欲出了。用“拱”来描写猪的动作,名正言顺。而用“拱”来描写小桃树呢?应该是意味深长吧。这也许是作者下意识地对小桃树没出息的“暗讽”吧。
所以,用“顶”是赞美,说明它长得很舒展;用“拱”是讽刺,说明它长得很委屈。“拱”字暗含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呀。用描写猪的动作的词语去描写小桃树的动作,这不是表现小桃树丑,表现它没出息吗?
第二处,对叠词的忽视。第九自然段有一个很长的句子:“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,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,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,可我的小桃树,一颗“仙桃”的种子,却开得太白了,太淡了,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,没有肉的感觉,没有粉的感觉,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,苍白白的脸,又偏苦涩涩地笑着。”
当时,有个女孩读的这句话。可能是朗读能力偏弱,也可能是紧张,女孩读得不流畅,而且把句中的叠词“火灼灼”、“苍白白”、“苦涩涩”读成“火灼”、“苍白”、“苦涩”,软都少了一个字。肖老师当时没有关注到这个细节,错过了一次宝贵的生成资源。如果关注到的话,教师可以把该生的朗读和原文比较,并巧妙设疑:“作者这样写并不符合我们的口语习惯,这是不是有点啰嗦呢?”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对比朗读,在朗读中体会叠词所表达的更强烈的效果。
以上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一点小困惑和发现。也许是我这个小学老师过于注重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,也许是我对名师的要求苛刻,希望看到他们完美无瑕。所以,在大家一片大好的赞美声中,我想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音。哪怕这个声音很微弱,很不合理,甚至要遭到那些“肖粉”的口水,我都要说真话,写真事,抒真情。
观名师之课,何其幸运!挑名师之“刺”,更是幸运中之大幸!在“观”中思考,在“观”中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,实则真“观”矣!
后记:之所以敢这么自不量力,源于肖培东老师的真诚和心胸宽广。他在讲座中说有一次参加全国比赛,获得一等奖。没想到回来看到一篇文章,他发现他对这篇课文的解读竟是错误的。他说:“我一个人错也就算了,当时那么多评委,怎么都错了呢?”这份真诚中的幽默,这份敢于解剖自己的坦荡,让我放心地写下了此文。
【作者简介】
牛红梅,山西省沁水县郑庄小学语文教师,湿地栖居者。
浙韵·小语编辑部@语文湿地
编委:
朱增明 顾珊珊 刘 强 吉 萍 李慧琼
刘素琴 袁罗飞 梁秉刚 陈成 陈薇冰
投稿:zheyun@yuwenshidi.com
长按上图,识别二维码
观看徐水年会直播回放